“小皮球,架脚踢,马兰花开二十一……”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,是不是在很多人的记忆里,都与童年嬉戏、跳皮筋的场景紧密相连?
它似乎只是孩子们玩乐时随口哼唱的调子,简单而纯真。
然而,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首普通的儿歌,那可就大大低估了它的分量。
因为在这看似寻常的歌词背后,竟然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国家记忆,一段曾让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传奇历史。
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,那是一个特殊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。
1964年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这不仅是一次科技的突破,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、挺直腰杆向世界宣告崛起的标志性事件。
可想而知,在那个国际形势复杂、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时期,这项惊天动地的成就,其细节是需要严格保密的。
然而,举国欢庆的喜悦又无法完全压抑,总需要一种方式来铭记、来传递这份民族自豪。
于是,这首“马兰花开二十一”的童谣,就像一个巧妙的“密码”,悄然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开来,它既承载了喜悦,又保护了秘密。
那么,这首童谣究竟藏着什么样的“国家机密”呢?
让我们试着来“解密”一下。
歌词中的“小皮球”,它象征的并不是真的皮球,而是那颗改变中国命运、让世界为之震惊的“大皮球”——原子弹。
而“架脚踢”,这句听起来充满动感的歌词,实际上是指原子弹进行地面爆炸试验时,为了方便测试和引爆,需要在地面搭建起高达百米的钢铁塔架。
这“一踢”,可不是随意的动作,它凝聚着当时中国人民冲破技术封锁、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。
童谣里最重要的部分,就是“马兰”和“二十一”。
“马兰”二字,指的正是位于新疆罗布泊深处的那个神秘而又伟大的地方——马兰基地。
这里是中国核武器研发和试验的核心区域,是无数科学家、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战士隐姓埋名、奉献青春与生命的圣地。
他们远离家人,扎根戈壁,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非凡智慧,筑起了国家的核盾牌。
而“开花”,就更加直白了,它象征着原子弹爆炸时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,那朵在戈壁滩上绽放的、震撼世界的“力量之花”。
至于“二十一”,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,它代表着当时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核心科研机构之一——“二十一所”,也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的前身。
可以说,这个数字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。
你可能还会好奇童谣后面的“二八二五六,二八二五七”又是什么意思。
这两串看似普通的数字,其实是当时马兰基地对外联络的两个秘密信箱号码,分别是“28号信箱的256分箱”和“28号信箱的257分箱”。
在那个通信不便、保密要求极高的年代,这些信箱就是基地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不得不佩服当时设计这首童谣的人,他们的智慧和巧妙构思,简直是鬼斧神工。
所以,当我们把这些隐藏的含义串联起来,你就会发现,“马兰花开二十一”这首童谣,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诉说着这样一个故事:在马兰总装21实验基地,我们见证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爆炸。
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童谣,它更像是一座无形的丰碑,用来纪念那些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,选择扎根戈壁、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。
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安逸,隐姓埋名,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、智慧乃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。
他们用一生的隐忍和付出,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腰杆,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。
然而,他们自己却选择了默默无闻,甚至连名字都不能被世人知晓。
每当我们唱起这首童谣,就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戈壁滩上挥洒汗水、攻克难关的身影,感受到他们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。
这份贡献,不仅震惊了世界,也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。
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童谣中提及的“马兰”,其含义并非只有这层深远的国家意义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它还有着另一个更加常见、更加贴近自然的身份——它也是大自然中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,我们称它为马兰。
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,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童谣,同时也会联想到在田野间欢快奔跑、采摘马兰的那些美好时光。
对于许多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,春天挖野菜那可是件大事,而马兰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。
它的清香,不仅能唤起味蕾深处的记忆,更能在心灵深处刻下一份难以磨灭的温馨。
马兰,这种看似普通的野草,不仅是一道美味的野菜,它更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和乡愁。
马兰常常生长在田野的边缘,它的嫩叶鲜嫩多汁,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迷人香气。
这种香气,不仅人类喜欢,连牲畜都对它情有独钟。
特别是马儿,它们对马兰的美味简直是毫无抵抗力,经常会因为贪恋这些鲜美的叶子而驻足不前,无论主人怎么催促,它们就是不愿继续往前走。
正因为马儿对马兰如此“痴迷”,人们便赋予了马兰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名字——“马拦头”。
这个名字仿佛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:马儿被马兰这种植物给“拦”在了前进的道路上。
为了让马儿能够继续前行,人们不得不亲自去拔除这些“拦路”的马兰草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马拦头”这个名字的含义逐渐丰富起来。
它不仅仅指代这种植物,还被引申为一种深情的挽留,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。
试想一下,当有人即将远行,而亲友们又舍不得,便会用“马拦头”来表达这种不舍与挽留。
翻阅历史典籍,我们还能找到关于“马拦头”的更多记载。
在明朝时期,著名学者王磐在他的著作《野菜谱》中,就首次记载了“马兰头”,而且他特意将其写成“马拦头”,这种写法巧妙地传达了马儿被拦住的意象。
到了清代,文学家袁枚在他的《随园诗话补遗》中,更是记录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:有一位名叫汪廷防的官员,他在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。
等到他离任时,村里的孩子们纷纷自发地献上马兰花,以此来表达对汪廷防的挽留之情。
这个温馨的故事迅速在民间传开,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。
因此,有人感慨万分,作诗一首:“欲识黎民攀恋意,村童争献马拦头。”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汪廷防的深情厚谊,也反映了“马拦头”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。
关于“马兰头”名称的起源,还有更深层次的语言学解释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就指出,在古代,“马”字有时是用来表示“大”的概念的。
比如,章炳麟在《新方言》中提到,古人常把“马”字冠于大型物品之前,像“马枣”(就是大枣)、“马蜂”(就是大蜂)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描述马兰为“其叶似兰而大……故名”。
清代学者顾张思在《土风录》中也有相似的解释:“马兰,今大叶冬兰也。俗以摘取茎叶谓之头”,意思是马兰类似一种大型的冬兰,人们通常摘取它的嫩芽食用,所以俗称“马兰头”。
可见,一个简单的名字,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。
仅仅一株小小的野草,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,这本身就让人感到惊奇。
马兰的价值,实际上不容忽视。
尽管它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,显得非常普通,但它那独特的淡蓝紫色小花,在自然界中却显得格外雅致,是难得一见的珍品。
从植物学角度来看,马兰属于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。
不仅在中国西部、中部、南部和东部的众多地区都能找到它的身影,它还远渡重洋,广泛分布于朝鲜、日本、中南半岛,甚至远至印度。
马兰偏爱充足的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,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到22摄氏度之间。
它对土壤的要求不高,生命力非常顽强,无论是在山脚、田间还是路旁,都能见到它蓬勃生长的痕迹。
马兰的适应能力很强,既耐寒又耐热。
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当地上部分遇到霜冻而枯萎时,它匍匐在地下的根状茎却能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中安全越冬,等待来年春天的复苏。
当然,它也有自己的“脾气”,当温度高于30摄氏度时,它的茎叶就容易纤维化,影响口感。
它还能忍受贫瘠的土地,短时间内即使有积水,也不会影响植株的生长,但如果长时间浸泡在水中,或者环境湿度过高,则可能导致嫩茎叶和地下茎腐烂。
马兰的根茎具有匍匐性,有时还会生出直根,这都彰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。
它的茎干挺拔,高度可以达到七十厘米,表面覆盖着细小的白色直立糙毛,这种独特的外观,赋予了它坚韧与柔美的双重特性。
马兰的茎部,有时会从下往上分枝,或者在上部开始分枝。
在花期,靠近地面的叶片会枯萎,而茎部的叶片则呈现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,顶端可能是钝的,也可能是尖的,基部逐渐变窄,并形成带有翅膀的长柄。
叶片的边缘,从中部以上开始,会有小尖头的钝齿或尖齿,或者呈现羽状裂片。
而上部的叶片则相对较小,边缘完整,基部急剧变窄且没有叶柄。
所有叶片质地都稍微有些薄,两面或上面可能覆盖着稀疏的柔毛,边缘以及叶脉的下面则有短粗毛,中脉在下面会稍微凸起。
马兰的头状花序非常独特,通常是单独生长在枝条的顶端,形成一种疏散的伞房状花序。
每一个花序,都被一个半球形的总苞所包围,这些总苞片以一种类似瓦片重叠的方式排列着,非常精巧。
仔细观察这些总苞片,你会发现外层的总苞片是倒披针形,而内层的则更接近于倒披针状矩圆形。
这些总苞片的顶端,可能是钝的,也可能是稍微尖一些的,它们的上部质地像草一样,覆盖着稀疏的短毛,边缘则像薄纸一样膜质,并带有细小的缘毛。
花托部分呈现出圆锥形的形态,而最吸引人眼球的,是那些淡蓝紫色的舌状花,花蕊是明亮的鹅黄色,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分枝顶端的头状花序中,仿佛是一群淡蓝紫色的精灵,在枝头轻盈地翩翩起舞。
与此同时,管状花展现出鲜明的黄色,与淡蓝紫色的舌状花形成对比,为马兰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泼。
由于马兰花与雏菊的外观极为相似,所以马兰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小野菊。
而且,马兰在它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绽放的时候,就已经被人们采摘食用了,所以真正亲眼目睹马兰花开的人并不多。
这也使得它多了一份低调和神秘感。
在农村,一直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:“农村无杂草,会用者皆宝物。”马兰,无疑就是这句谚语的最好印证,它是野菜中的珍品,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。
马兰不仅外观迷人,还蕴含着极高的药用价值。
它的全草都可以入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食积、利小便、散瘀止血的功效。
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等古典文献记载,“马兰,生长于水泽旁。其形态类似泽兰,但气味独特,北方人见其花称之为紫菊,因其花似单瓣菊花且呈紫色。”马兰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咳嗽、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传染性肝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疮疖肿毒、乳腺炎以及外伤出血等多种疾病。
马兰味微苦,性微凉,内服可以煎汤服用,外用则可适量捣敷于患处。
除了药用价值,马兰还具备很高的食用价值。
它的叶片肥厚,茎部嫩滑,富含水分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钾、维生素B、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。
在春季时,人们可以采摘马兰的嫩叶,洗净后既可以凉拌,也可以炒食,其口感清新独特,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。
经常食用马兰,还有助于预防高血压、中风,并且具有明目的功效。
每当再次提及“马兰”这个词,人们心中都会激荡起复杂的情感。
它不再仅仅是田埂上那株不起眼的野草,也不再仅仅是童谣里那个神秘的基地代号。
它仿佛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者,连接起了民族崛起的辉煌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。
马兰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成为了历史与自然的交汇点,让人们在欣赏它的美丽时,也能忆起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。
这时,马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,它还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以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启,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原子弹爆炸事件。
每当人们目睹马兰花,眼前似乎都能浮现出当年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艰苦攻关的画面,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崇敬,更是对那些为国奉献的戈壁英雄们的崇敬,那份感动,常常让人眼眶湿润。
联富配资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网络配资开户-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